情境課 導正行為偏差
癲癇 自閉症孩童個別輔導交朋友
2010年02月01日蘋果日報
罹患自閉症或癲癇的孩子,在學校多半有人際障礙,課業也需老師特別指導,現在是北市芝山國小四年級學生的于蒔,罹患輕度癲癇,媽媽為了讓他獨立並能助人,曾刻意送去育幼院生活2周,養成他早熟性格,但進入小學時卻因被同學誤以為「愛當老大」、老師要求轉班。之後經學校特教老師協助,讓于蒔每周有1、2堂課與班上3、4位小朋友獨立上課,4年後,不僅于蒔交到許多好友,在普通班上課也沒問題。
報導╱楊琇雯 攝影╱高凱新

資源班有很多種型態,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部分時間在普通班上課,部分時間則在資源班上課,但像于蒔這樣病況輕微的孩子,也可以找普通班級裡的同學一起到資源班中上課,讓孩子們建立友誼,也對病情穩定有幫助。中華民國兒童伊比力斯協會祕書長關尚勇醫師認為,資源班的教育方法其實對於症狀輕微的孩子來說特別適合,教導內容可放在「情境假設」的狀況上,讓一般小朋友都可知道如何與病童相處。若是較大的孩子如國中、高中等,就可讓朋友、同學陪同就診,像是「友情門診」般一起在門診中做遊戲治療等,有助病童行為發展正常化。

大人學習 改變觀念
有一次,于蒔看見爸爸媽媽為了他吵架,拿著一顆小星星跟媽媽說:「媽媽不要哭,這是我的小小願望。」讓原本不太能接受兒子病情的于蒔爸爸看了,才想到:「孩子都比我成熟、還了解老婆的辛苦。」現在爸爸只要有空就會帶著全家出去玩,也會陪于蒔去醫院定期檢查。
因為于蒔發病時會到處走動,有時甚至跑出教室,剛開始時班上老師都束手無策,但經過資源班老師的協助指導,大家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派沒有上課的老師去把于蒔找回來、陪伴他,那麼其他小朋友仍可繼續上課,于蒔也不會發生危險。

于蒔朋友都知道他的疾病狀況,是很好的小幫手。學校也安排資源班老師到普通班做生命教育等課程,讓孩子更了解疾病、生命、品格等。
 
 
 
媽媽堅強 助兒獨立
 
 
于蒔其實很安靜,現在還當警衛股長,負責在午休的時候巡視。
于蒔快4歲時因過於懼高、走路踮腳等行為出現,媽媽帶去就診卻得到許多答案,包括感覺統合異常、自閉症等,後來做腦波等檢查後,發現是癲癇。于蒔媽媽原想尋求家庭支持與協助,不料自己媽媽中風、婆家又無法理解癲癇疾病,甚至要求離婚。眼看孩子可能無法被家庭、社會接受,于蒔媽媽想:「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靠我,要讓他獨立、融入社會。」於是天天說故事給于蒔聽,跟他解釋為什麼會有症狀出現,帶他做治療,而不是把孩子藏起來或只接觸民俗療法。
于蒔媽媽也嘗試讓婆家和丈夫接受孩子病況,有次于蒔做小甜點給阿公阿嬤,但長輩完全不理睬,回家後,于蒔媽媽跟于蒔說:「阿公阿嬤可能不喜歡吃甜食。」
 
 
于蒔的媽媽認為自己站穩了,孩子才有機會學習獨立。
 
早熟的于蒔喜歡「當王」,剛開始有些小朋友不喜歡跟他玩。
訓練孩子 控制情緒
 
 
配合正常課程,資源班裡也會上國語、數學等,不讓孩子進度落後。
于蒔小學一年級曾被導師要求轉班,媽媽於是搜集病歷資料,並把癲癇衛教資料整理後,找學校特教老師和班導開會,自己還臨陣上場演出于蒔發病時會出現的症狀,才讓學校決定讓于蒔每周抽出幾堂課時間,利用早自修、午休,和班上幾個較熟的小朋友,一起到資源班教室上課,一來讓其他小朋友認識疾病,給予正確幫助,也可藉由「好朋友遊戲」,或假設各種人與人相處可能發生的問題,設定場景與解決方案,訓練孩子控制情緒。
從于蒔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帶他的芝山國小資源班老師張庭瑋表示,小朋友不愛睡午覺,在不影響課程進度下,讓孩子多做症狀適應的理解,對病情穩定有幫助,所以才能在普通班裡繼續課程。
 
 
資源班裡教導孩子許多情緒辨識和控制的方法。
 
資源班老師會發「我要說話」牌子給大家,想說話者須先舉牌。
專家說
可安排進階課程
 
 
北市芝山國小資源班老師 張庭瑋
資源班進階課程,可安排與病童相處有衝突的孩子一起上課,讓小朋友學習處理更複雜人際關係。學校還可提供行政、社會資源訊息,老師一定要先接納這群孩子。

盡早確診助發展
 
 
中華民國兒童伊比力斯協會 祕書長 關尚勇醫師
同儕影響對過動症、自閉症、癲癇孩子很重要,行為輔導可由學校教育來補足,但專業治療不可少,愈早就醫、愈早接觸資源教育,孩子發展愈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落葉之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