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指標 國寶魚示警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3日電)「昨日魚類,今後人類」,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說,搶救台灣櫻花鉤吻鮭不光因牠稀有,更因牠具有環境指標性,一旦絕種,可能代表台灣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失衡。
1917年在台灣被發現的台灣櫻花鉤吻鮭 (簡稱台灣鮭魚),是產於高山溪流的陸封型淡水魚類,也是櫻花鉤吻鮭的台灣亞種。原來只出現在寒帶的迴游性鮭魚,卻因板塊運動和氣候變遷,成為陸封在台灣的孑遺物種,牠的獨特與稀有,被政府列為珍貴稀有動物,也被稱作國寶魚。
在美國讀生態研究的汪靜明,回台投入台灣鮭魚研究和復育工作已25年,最近他將多年來對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研究結果整理成冊,和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推出「iFISHBOOK國寶魚書」。
汪靜明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台灣鮭魚生存環境條件特殊,包括海拔、水溫等都會影響,由於環境變遷,加上人為開發、休憩、採捕等干擾,使台灣鮭魚面臨瀕危,棲息地只剩武陵地區的七家灣溪和雪山溪。
汪靜明說,台灣鮭魚因獨特和稀有,變成明星物種,但牠之所以重要,更是因具有環境指標性,除了是氣候變遷暖化的在地證據,牠的存在也投射高山溪流的環境,一旦絕種,可能代表台灣的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失衡,因此,台灣鮭魚瀕危是警示,更是大自然的提醒。
「昨日魚類,今後人類」,是汪靜明常掛在嘴巴的話。他說,現在台灣鮭魚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明天人類遇到的問題,台灣鮭魚的復育刻不容緩。
汪靜明也指出,復育並不只是數量的繁殖,而是整體環境的復育,若以台灣的養殖技術,要生出10萬條台灣鮭魚不是沒有可能;但大家應從台灣鮭魚瀕危學習到和大自然和解,建立共融共存的生命共同圈。
為復育台灣鮭魚,須從自然和人為同時著手。汪靜明在內政部、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等單位協助下,致力改善既有棲息地,並設法恢復廊道進行放流,讓台灣鮭魚回到原本生活的歷史溪流,並擴大分布;人為方面,輔導當地居民農場轉型和植樹造林,並出版國寶魚專書,幫助民眾認識台灣鮭魚。
汪靜明說,台灣鮭魚復育不該只是幾十名學者的工作,而是人類心態應該要有所改變,除了搶救、彌補,更要對大自然進行生態補償,並學著尊重每個生命。100012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