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楓楓公告版
目前分類:品嚐各類書藉 (245)
- May 12 Tue 2009 16:09
愛讀書《Golden Slumbers》
- May 10 Sun 2009 15:15
愛讀書《龍宮》
![]() |
《龍宮》 |
川上弘美著,王蘊潔譯,尖端出版
曾獲芥川賞的日本女作家川上弘美(Kawakami Hiromi,1958-),作品常擺盪於幻想與日常之間,風格發展到極致,《龍宮》可謂一例。八個短篇小說,有海裡來的失意章魚男、口出魔言的童顏老母、寄居廚房一隅的荒神、長壽不死而能繼續戀愛的祖先、貨物般被買賣的海馬女人……乍讀之下,或許不免因川上弘美任性且做無事狀的敘事節奏吃驚,然而閉氣潛入書裡空氣質感殊異的每一則奇譚,則必然再度因作者借力使力所指涉的嚴肅命題而感覺驚異。無論是觸及存在的荒涼、嘲諷秩序假象的可憎、平靜地使不倫綻放、為女性內裡狂野韌度吶喊……川上弘美都高明地將人性與獸性揉搓,透明地穿越生活裡的野蠻時刻,使故事的邊界融化、模糊,而於超現實中獲得殘酷的真實。(GONTITI)
- May 05 Tue 2009 16:52
愛讀書《歸鄉》
愛讀書《歸鄉》
![]() |
《歸鄉》 |
徐林克著,黃秀如譯,皇冠出版
以《我願意為妳朗讀》奠定創作高峰的德國小說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1944-),睽違十一年後推出長篇力作《歸鄉》。彼得的童年假期在列車與國境轉換間散逸,無預警發現祖父母密語交代不可閱讀的「士兵還鄉」小說,書中之書即有疏漏依然指涉不少事實,片言碎語夾頁「亡父」身影,而士兵還鄉的結局究竟為何?長久探尋使他意外揭露身分謊言,照見人生無奈謬沫。從少年為愛朗讀的聲音情書,到《歸鄉》的核心鎖鑰,荷馬史詩《奧德賽》可說是徐林克偏好解構與論述的文本。《奧德賽》是否真為「歸鄉文學」原型?在彼得猶如現代版《奧德賽》人生寫照,與法律學家父親持否定立場、將之歸諸讀者美化的精采互辯中,我們沿路撿拾徐林克撒落的粟粒,從不慍不火卻重量十足的敘事,回身讀取貧乏日常,步隨彼得顛簸執拗地追索心靈的原鄉,一同萃取了愛、獲致平衡。
- May 03 Sun 2009 23:52
愛讀書《附魔者》
![]() |
《附魔者》 |
陳雪著,印刻出版
陳雪(1970-)最新長篇小說《附魔者》,以她熟稔的中部為場景,透過多聲部第一人稱獨白,層層疊疊複寫出一則駭人物語:一個曾遭父親性侵的女孩,長成神祕女人後,成為母親陪酒還債時所識的黑幫弟兄們迷戀與企圖保護的對象。她既是男人柔軟靈魂的理解者,也巧扮宜室宜家之妻,但內裡暗燃的自由強壯火苗燃燒,使她突破道德疆界,遍飲性愛可能,不放棄書寫的欲望,卻攪亂成人世界所有秩序,選擇逃離性別框限,與女人相戀、棄逃……如同野火擦過的草原,陳雪筆下著魔的人們,一次又一次飲鴆止渴:愛所能致,唯有崩壞。讀著而不禁感到等量的心驚,彷彿也要被捲進那個失策無倫、滿布毀滅的暗黑之所。幸而一切高溫的堆疊,似乎都為了終章──當電光石火暗去,漂亮的臉刻上皺紋,時間像一雙最慈悲的手,救贖所有曾經迷亂的愛人。(FINN)
- May 03 Sun 2009 23:51
愛讀書《奇夢錄》
![]() |
愛讀書《奇夢錄》 |
夢枕(?莫)著,茂呂美耶編譯,皇冠出版
奇幻小說家夢枕(?莫)(Yumemakura Baku,1951-)以《陰陽師》系列受到台灣讀者青睞,日本文化達人茂呂美耶(Moro Miya)從六本夢枕(?莫)幾乎絕版的短篇集中,選出十六篇精華,完整介紹夢枕(?莫)早期未轉向暴力色情風格的作品,並跳脫日本市場口味,以台灣讀者的立場選文,全書分為恐怖、奇幻、山岳三大類,主題涵蓋親情、愛情、友情,時而驚悚恐怖、時而悽美妖豔,森冷詭譎的氛圍下充滿不合常理之處,然故事情境與時空的鋪陳,卻又自成一套邏輯:〈蛇淫〉描繪一條蛇的刺青,是愛的印記也是恨的詛咒;走進〈骨董店〉的男子墜落時光隧道,意外將過往血淋淋的傷痛帶到後來的生活;〈1/60秒的女子〉與〈桂花人〉訴說橫跨生死兩界的愛情;〈自己妖精〉留下了許多未竟之意……每篇故事以精練的文字,簡單而完整的架構,創造出一個個封閉奇幻的小小世界。(史塔瑞)
- Apr 28 Tue 2009 18:31
愛讀書《玫瑰的破綻》
- Apr 26 Sun 2009 19:17
愛讀書《神偷》
- Apr 22 Wed 2009 21:38
【愛讀書】《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
安德列.艾席蒙著,吳研蓉譯,麥田出版
做為一名深諳普魯斯特的學者,安德列.艾席蒙(Andre Aciman,1951-)在出版兩冊回憶錄與論文集後,交出首本長篇小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果然不僅追憶逝水年華,更活潑明快地帶領讀者回返1980年代義大利臨海小城里維埃拉,旁窺一個十七歲天才少年如何在地中海風吹拂下,穿越詩歌與音樂,渴求將自己的身體完全交付給另一個男人:擔任教授的父親所接待的夏日訪客,一個大他七歲、來自美國的年輕哲學家。
兩人的房間比鄰,欲拒還迎的火燄細細燃燒,安德列.艾席蒙安排眾多典故為兩人的默契背書,而終於沿線踩著甜蜜的疼痛走向欲望所指引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僅是戀人在交換身體時所給出最潮濕的密語,更道出感情的微妙狀態:當迷戀發生,究竟是想「獲得他」,或者其實是「成為他」?安德列.艾席蒙精采摹寫靈魂擦撞的火光,更形塑一則殘酷與浪漫共生的懺情錄。(Paolo Conte)
- Apr 15 Wed 2009 15:53
愛讀書《橫山家之味》
![]() |
《橫山家之味》 |
是枝裕和著,鄭有傑譯,馥林文化出版
有別於《橫山家之味》電影版本裡,以全知觀點講述一則尋常人家生活,藉由各式家常料理的製作,生動自然的對白,詩意流暢的影像,鋪排出家族間因血緣而逸生的種種酸甜與厭膩,那些難以言詮卻又無比近身的繫絆,正是唯有同在一個屋簷下方能分嘗的滋味。同時身兼導演與原著小說撰寫的是枝裕和(Koreeda Hirokazu,1962-),文字版本的清爽剪裁與電影結構相去不遠,唯有趣地挑選了次子做為第一人稱敘述,以「橫山家」的「邊緣價值」重新審看老邁的雙親(他們的婚姻是否也藏著沒有說破的往事?)、夭逝的長兄(倖存下來就會過著比較快樂的日子嗎?)、相對「主流」的姊姊一家(畢竟不是與一個帶著「拖油瓶」的寡婦結婚!)……是枝裕和精準安排角色,在看似浮面的流水紀事中揭露生活底層的礁岩,真正跨越了生與死、親密與疏離,在世間最綿密無解的關係中,藉由細節還原一個「家」的色澤與溫度。(takamori yuuki)
- Apr 14 Tue 2009 20:27
愛讀書《物理屬於相愛的人》
- Apr 09 Thu 2009 14:24
愛讀書《或許,與愛無關》
![]() |
《或許,與愛無關》 |
袁瓊瓊著,九歌出版
久未出手的袁瓊瓊(1950-),繼《恐怖時代》之後,間中只出版數冊散言情書。此回收錄一個中篇與十一個短篇的小說集《或許,與愛無關》,處理的仍是她最嫻熟的愛情。無論是中年熟女在婚姻中受困,轉而倚賴網路性交,最終掘發出另一個自我;或寄託考古,仰靠翻譯,竟爾獻身古墓中栩栩如生的屍身;或寫感情裡偏執的扭曲,多麼需要一段直線,將心意正確遞至對方身上……故事總是動聽,譬喻總是精采,文字節制詩意卻能有效處理那些熱辣的性欲及其相關。袁瓊瓊精準對焦女性微妙變幻的情感波長,捕捉時空變遷中的戀人樣本,而其實藉著大量性愛場面的描繪,在男女永恆的吸引與角力中,所要指涉的卻是感情本質的「純潔」──一種看似不道德的「純粹與透明」。
- Apr 07 Tue 2009 16:29
愛讀書《偵探研究》
![]() |
《偵探研究》 |
詹宏志著,馬可孛羅出版
與前作《綠光往事》的溫緩有情不同,乍看書名,會以為這是部硬梆梆的總體介紹,閱讀之後,又會發現詹宏志(1956-)自然感染的魅力依舊不減。大家印象中的神探多停留在柯南.道爾塑造的福爾摩斯,或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喜歡轉動灰色腦細胞的赫丘里.白羅,詹宏志跳出小讀者身分,帶領我們這些「外行人」跨進疑點重重的偵探世界,以放大鏡檢視所有細微的蛛絲馬跡。第一輯,他以偵探迷熟知的故事章節對照台灣社會的種種荒謬,使小說與時事有了完美嵌合;第二輯則回溯他早期籌畫「謀殺專門店」系列時,遠渡重洋訪問偵探名家的紀錄;第三輯作者開始了絕地反偵查,以經濟學背景大展邏輯拳腳,揪出知名偵探在愛情或心智結構等處的矛盾,破除大眾的「神性」迷思。這位資深推理迷崇敬而嚴謹地揭示偵探們的人味與可愛,無疑也反映,小說在現實裡上演的可能。
- Apr 06 Mon 2009 21:42
愛讀書《女祭司》
![]() |
《女祭司》 |
瑪格麗特.愛特伍著,謝佳真譯,天培出版
如何成為另一個人?另一份人生是可得的嗎?加拿大女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1939-)於1976年出版的《女祭司》,以一個胖女孩的慘涼人生為背景,藉由時空剪裁、推理氣息跳接,寫成一則好讀、多重、奇情的「偽羅曼史」小說。胖女孩瓊在校園中遭受孤立謔虐,母親亦以冷漠嚴酷相待,她被迫選擇逃家──但正如後來她祕密書寫、賴以為生的哥德式羅曼史,在嗜讀者眼中,「逃離現實對某些人而言,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一次因緣際會瘦身成功後,瓊仍無盡懼怕昔時肥胖陰影,儘管「書寫」已在某種意義上為她奪得「雙重人生」,但她渴求現實的實踐:一方面安囚於與從事反叛運動的丈夫共築的婚姻,一方面在哥德式羅曼史外,她意外地以無意識書寫完成詩文集《女祭司》,成為暢銷女詩人,更招來前衛藝術家的渴慕與毀滅……讀者陷溺於故事的圈戲,看愛特伍如何搬弄述事,將女性自覺、身體政治,乃至對於書寫本身的嘲諷共冶一爐,卻又精采如斯,愛不忍釋。(Sarah Mclachlan)
- Apr 02 Thu 2009 18:48
愛讀書《台灣當代遊戲詩論》
![]() |
《台灣當代遊戲詩論》 |
曾琮琇著,爾雅出版
創作詩、研究詩的曾琮琇(1981-)從現代詩眾多特色與殊異面向中,挑選了「遊戲性」做為觀點,剖析1980年後,台灣歷經解嚴、消費文化盛行、西方現代文學思潮引進等等變革,反映在現代詩文本與世代交替的一大特色,即為詩的「遊戲」。此一「反傳統」、「去中心化」的書寫策略/嘗試,既符合藝術的想像雛型,又似擺脫前世代的鄉愁與家國主題,脫去詩歌看似神聖不可侵犯的隱晦外衣──不只寫詩,更要「玩詩」。儘管部分圖象詩或超現實主義詩,在八○年代前已有詩人牛刀小試,但多媒體與互動遊戲,顯然於後來有了更蓬勃的故事。曾琮琇從詩人的遊戲態度,詩的形式與技藝,談及模仿的創造、互文的戲耍,更舉例假託古典的現代聲腔或反轉神話與童話的後設之作,而知道:原來,詩是革命的遊樂、嚴肅的玩物。(H3M)
- Apr 02 Thu 2009 16:58
愛讀書《然後呢…》
愛讀書《然後呢…》
![]() |
《然後呢…》 |
紀優.穆索著,梁若瑜譯,皇冠出版
當生活在紐約大蘋果、前途無量的年輕律師,遇上一名捎來死亡訊息的信使,所有的一切瞬間有了非比尋常的轉變……這樣的開頭活脫脫是戲劇化的,而它也千真萬確地被拍成一部電影。紀優.穆索(Guillaume Musso,1974-)在2004年完成的長篇小說《然後呢…》,擁有一股柔和的療傷韻致,以為正邁向死亡的納森,在信使古德瑞奇的幫助下,勇敢面對所有人終將去往的「那處地方」。蛻卻貧窮家境造就的逞強外衣,他重新審視自己、縫補不全的區塊,或親情,或愛戀,調整了「零缺點」轉向可親的不完美。無能逆轉的死,是穆索對讀者的溫暖提醒,「努力活在當下」是大夥都熟知的老生常談,實際降臨時的慌措反是更為真切的樣態,《然後呢…》領我們由驚懼至平靜,解了對死亡誤解與推拒的套索,即便結果與想像失符,依然獲得了關鍵性的撫慰鎖匙。(藍綠藻)
- Mar 25 Wed 2009 18:50
愛讀書《生態靜觀》
![]() |
《生態靜觀》 |
向明詩,董心如圖,印刻出版
詩人向明(1928-)與畫家女兒董心如(1964-)四手聯彈,同觸「自然」主題,完成裝幀精緻獨特的詩畫集《生態靜觀》。向明詩句朗潔易讀,多使擬人手法,讓藤蘿、魚蝦、黃昏、晨鳥,都嵌入一百首六行短詩中,幽默或頓悟的哲思分段,完成人與地的精神互換。偶爾,則擴大範疇,旁及生活,針砭時事,速寫時間中的小風景,或化繁為簡,平靜,從容,面對所有高溫議題。如此,抽象隱喻有效地收束為具象,閱讀者在節制中聞見悶雷聲而暗感心驚。有趣的是,董心如一系列題為〈草山小品〉、〈草山識界〉、〈觀微〉的畫作,卻化具象為抽象,藉由綜合媒材展演略帶神祕的變貌,偶有童話甜趣,偶現短偈寂寥,偶又揮灑出舞劇張力。世界原是同一個,在創作者的眼中,卻能裂變為璀璨或更為深邃的無窮。(kukikodan)
- Mar 19 Thu 2009 17:02
愛讀書《被切除的人生》
- Mar 17 Tue 2009 18:32
愛讀書《小團圓》
![]() |
《小團圓》 |
張愛玲著,皇冠出版
小說家張愛玲(1920-1995)雖已辭世,熱力未滅,從未曝光之作《小團圓》問世,十六萬字重建大時代一段細膩隱情,從兩次滬戰後主角至香港大學寄讀寫起,因逢1941年日軍襲港,輾轉又回到上海與姑姑同住,開始發表小說,並與汪精衛政府官員相戀、密婚,間中則穿插龐大家族姻親間的魅影與絮語──以上情節,所有熟稔張愛玲小說者,必然熟眼熟耳。然則要嘛對號入座,考驗書迷記憶忠誠度,讓虛實對質;卻又不免好奇:對一個全新的張愛玲小說讀者而言,《小團圓》難道不能做為一條認識她的新徑(或捷徑)?華洋混雜的時代氛圍,無可替代的戰爭情調,張愛玲筆下的奇特女子九莉,跳脫綱常之外,被鍛鍊為「無情」,無論是她洋派開放的母親,或浪蕩無賴的戀人。張愛玲搬用誠實,深刻鐫畫九莉卑微綻放的愛欲;更冷眼透視人世虛妄,物不沾身,儘管心裡藏有溫存騃念,終得學會鬆手──在人生從未止歇的戰役中,團圓是從來沒有的事,餘下的,只是偶發於夢中的喜悅或殘魘。(Khalil Fong)
- Mar 16 Mon 2009 11:16
《出書有秘招》小說不是這樣寫
- Mar 11 Wed 2009 14:08
《97年散文選》
![]() |
《97年散文選》 |
周芬伶編,九歌出版
編者周芬伶為97年度散文把脈,稱其為「非典之年」,因部分散文名家不若前兩年奮力出擊,而使各類風格的創作者竄芽萌發。然則收入集中的42篇作品,經編者眼光掃瞄,以「出色、好看」為前提,確實為一次精篩。除了從報章雜誌、副刊中瀝出菁華,周芬伶亦廣征各大小文學獎,甚且也沒有遺忘網路媒體,希冀跟上散文書寫與發表生態的變遷,而這其實也反映著閱讀口味與寫作者之間微妙的拉鋸抗衡。選入的作者之世代相距逾四十年,甚而如朱天文、駱以軍等小說家也以越界的書寫入列。在書寫主題上或著墨於人事、親情、時代、自然,或亦照顧到散文的功能性:評論、批判、文字實驗與美學養成……在諸事紛擾、變異頻仍、苦樂互滲的一年,散文是寫作者筆下的魔鏡,近身映照出心中最在乎的世界圖象。(Yeas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