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千面女郎病
12年增3.7倍好發於20到40歲女性
2010年03月16日蘋果日報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吳禹利統計近年國內傷病資料,發現好發於20到40歲女性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人數12年來增加近3.7倍,吳禹利醫師說,臨床上發現不少病患因初期出現輕微症狀後會自動消失,如手麻、視力模糊等,造成患者輕忽而未就醫,加上此疾病醫師臨床判斷不易,必須照核磁共振攝影才能確診,因此台灣對多發性硬化症的診斷率偏低,以國際上和日本的發生率推估台灣病患數,至少還有900多位病患未被診斷出來。
報導╱陳韋婷 攝影╱王文廷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攻擊中樞神經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好發於20到40歲年輕女性,且患者症狀多變,從視覺受損、平衡失調或大小便失禁都有可能,因此又被稱為千面女郎病。
吳禹利醫師進一步指出,多發性硬化症是因免疫系統異常,攻擊中樞神經的慢性疾病,因此腦部或脊髓神經受損,使感覺神經的傳導變慢,導致動作及感覺變得遲鈍,患者依病變區域不同,出現不同神經學症狀,包括視力受損、肢體無力、麻木、行動不便、口齒不清、暈眩、大小便失調等。


及早就診提高治癒率

 
 
四大男高音帕華落帝遺孀曼陀凡妮(中)30多歲時罹患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因症狀不定,易被誤認為只是暫時不適,根據長庚醫院資料庫統計,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從發病到確診時間,平均竟高達1.6年,顯示病患多半延遲就醫加上病程複雜不易診斷影響時效,臨床發現,在發病1到3次以內,便開始接受治療,即可延緩神經系統的持續受損,約有80%病患可維持行動力正常,應把握治療黃金期。


看症狀

神經學症狀反覆出現
吳禹利醫師強調,多發性硬化症最大的特徵便是在於發作「多次」且「多處」,與腦中風造成的不可回復症狀不同。病患可能在第一次發病時出現視力模糊,約在1到2周後消失,不過不久後又再度發生,就可懷疑是否為多發性硬化症,而非中風或視力問題。多發性硬化症目前發病原因不明,難以預防,提醒民眾出現以下症狀,就應就醫檢查,否則可能使神經細胞一再受損,造成永久傷害。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一覽表

影響小腦、腦幹功能

 
 
發病比例:49.6%
症狀:複視、平衡失調、顏面麻木、口齒不清、吞嚥困難、暈眩


影響視覺功能

 
 
發病比例:43.9%
症狀: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視野中心有黑影


影響脊椎功能

 
 
發病比例:28.5%
症狀:四肢或下半身無力、麻木、大小便失禁或困難


影響大腦功能

 
 
發病比例:10.6%
症狀:半側肢體或顏面無力、麻木、智能減低、癲癇、精神疾病


資料來源╱吳禹利醫師


這樣做

MRI檢查可確診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核磁共振攝影可發現腦神經上出現如紅圈處白色的損害。
吳禹利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免疫系統,會不斷攻擊中樞神經,導致神經最外層的神經髓鞘病變,患者神經訊號的傳導就會變慢甚至停止,此疾病必須藉由核磁共振攝影(MRI),加上注射顯影劑,即可發現神經上出現白色的損害,就幾乎能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須持續打干擾素

 
 
目前主要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2種干擾素藥物為利比扶(上)和貝他費隆(下)。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因發病的不可預測性,吳禹利醫師強調,患者必須持續使用免疫調節劑,目前國際間認為干擾素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可穩定免疫系統,患者每周必須自行注射3次左右,雖然麻煩,但能減緩發作頻率與程度。另外,今年一款針對多發性硬化症的新口服藥物,正在歐盟藥物局申請上市,台灣則預計在歐盟通過後向衛生署申請核准,預計1至2年上市。


急性注射類固醇
吳禹利醫師說,部分患者出現嚴重的急性發作,症狀較為劇烈,如半身麻痺、四肢無力或麻痛、精神異常,此時若曾經發作過不同系統的神經學症狀,判定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會給予高劑量類固醇抑制發作,療程約3到5天,否則可能致命。


醫師說 發作2次速就醫

 
 
林口長庚醫院 神經內科主任 吳禹利
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的特點之一是會不斷發作,因此若是20到40歲的女性,出現第1次神經學症狀,就應就醫,若非好發族群則應持續觀察,出現2次時,建議最晚於3天內至神經內科門診檢查。

引用: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363056/IssueID/201003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落葉之楓 的頭像
    落葉之楓

    ☆★風吹向落葉。隨風飄落的楓葉。學習的園地-落葉之楓部落格小天地★☆

    落葉之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