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除腰痛 小心脊椎狹窄
伴隨腳麻無知覺 速就醫
2010年02月09日蘋果日報
又到了歲末年終,大家陸陸續續開始大掃除,別以為打掃時腰痠背痛是正常現象,臺北縣立醫院脊椎外科醫師陳信彰提醒,如果背部疼痛伴隨下肢出現神經學症狀,如腳麻、腳板無知覺、抽筋等,很有可能是因為脊椎退化,脊椎管外軟組織韌帶肥厚,壓迫脊椎神經導致罹患脊椎狹窄症候群,症狀不嚴重者可以靠簡單拉背動作復健痊癒,若遲不治療,可能嚴重壓迫神經,導致尿失禁或下半身癱瘓。報導╱陳韋婷 攝影╱施偉平


陳信彰醫師指出,脊椎是一塊塊的脊椎骨上下串聯組合而成,而脊髓神經就位於脊椎管內,若脊椎退化,出現如椎間盤突出、骨刺、關節囊或軟組織韌帶肥厚,就會導致脊椎管受壓迫而變狹窄,患者會感到腰背部疼痛,小腿、腳板無力,其中以50歲以上的婦女和有脊椎相關病史,如脊椎開刀等罹患率最高,提醒過年掃除時,垃圾應分批減重丟棄,大型物品則應號召家人一同搬運,減少腰椎負擔。


脊椎狹窄示意圖

 

 


 
脊椎狹窄症候群常發生在第四、第五節腰椎間,由於脊椎管內有許多神經根,一旦脊椎退化發生狹窄,便會擠壓神經,導致對應的背部、臀部、大腿及小腿後方便會疼痛麻木。


看症狀

走路腳痛蹲下緩解

 
 
罹患脊椎狹窄症候群患者往往走上1、2百公尺,腰部腿部便出現疼痛,若蹲下休息20分鐘左右即能改善,但繼續再走,疼痛感會再出現。不過,陳信彰醫師指出,患者騎腳踏車時不會感到疼痛,因腰背部向前微彎時,腰椎順勢略微展開,便比較不會壓迫神經產生痛覺。


雙腳腳麻無力

 
 
脊椎狹窄症視狹窄處位置侵犯到哪一節神經,患者的疼痛、麻痺的部位多半出現在背部、腰部、大腿小腿後方。不同於椎間盤突出只出現在單側。


腰部後仰困難

 
 
脊椎狹窄症候群患者只要挺直腰背,或向後仰,便會感到腰部劇烈疼痛。建議有類似症狀者應盡速就醫,若坐或躺也無法使疼痛減輕,恐引起排尿困難或失禁。


睡眠間小腿抽筋

 
 
一般在睡眠中發生小腿抽筋,多半是因外在溫度改變,肌肉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才會出現抽筋。但若睡覺時小腿已覆蓋棉被或並非在溫差大的時候,常發生小腿抽筋,可能是脊椎狹窄症候群的警訊,受壓迫的腿部神經會變得功能不良,小腿肌肉易因神經受壓而變得異常敏感,而時常在睡眠中、身體放鬆時抽筋。


這樣做

不搬重物不猛扭腰

 
 
陳信彰醫師說,如果出現上述脊椎狹窄症候群症狀,建議應避免搬、抬重物、轉身後仰或扭轉腰椎,否則容易使得脊椎受壓增大,可能傷及周遭神經。


拉單槓舒展腰椎

 
 
輕度患者可在醫師建議下,到有單槓設施地方,以雙手拉橫桿,慢慢將全身重量從下肢轉移到手部、背部,讓腰椎伸展,不過動作要輕慢,以舒適為原則。


吃止痛藥緩發炎

 
 
一般醫師針對脊椎狹窄症候群患者,會開立非類固醇類消炎劑、合併神經保護劑和循環促進劑,能緩解腿部和腰痛,不少輕症患者在服藥半年內即能改善。


開刀治療神經減壓
陳信彰醫師表示,若是口服藥物及復健無法緩解症狀,便建議開刀治療,做神經減壓術,讓脊椎不再狹窄。若脊椎不穩定或有滑脫的情形,則再加鋼釘固定。此手術後1、2天便可下床行走,1周便可出院,大約4到5周腰部便可伸展。


醫師說
磁振造影確認狹窄程度

 
 
臺北縣立醫院脊椎外科醫師 陳信彰
一般若懷疑為脊椎狹窄症候群,會建議先做脊椎X光,斷定是否有脊椎狹窄現象,不過,評估後還須做磁振造影或電腦斷層攝影,針對軟組織韌帶肥厚的情況及評估脊椎側彎狹窄的程度,再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

 


引用: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290632/IssueID/201002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落葉之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