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捨得
“捨得”似乎就是一個詞,表達放棄。然而佛教闡釋曰:“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不捨不得,小捨小得,大捨大得,全捨全得。欲行善積德乎?捨之,方能得之,不僅今世得,來世亦得。”
佛家的道理可能深刻了些,讓人讀了覺得過於精微,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對“捨得”二字有自己獨到之見解。我對捨得的理解就是一句話:“‘捨’即為了解脫,‘得’即為了超越。”
只要解脫煩瑣,才能超越自我。
我們時常抱怨說:“俗務纏身。”的確,當今的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生活中的選擇越來越多,我們就得學會“捨得”。
怎?要“捨得”?做到“捨得”難嗎?我的回答是捨舍得與否,全在個人;捨得難易,亦全在個人。
我曾聽說這樣一個故事,令我難忘: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一次失足落崖,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一根枯樹枝,懸在半空。
正在進退維谷之時,看到仁慈的佛陀,佛陀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做,我才能救你。
”他回答道:“我全聽您的。”佛陀說:“那好,你鬆開手!”那人一聽,邊心生懼念,更加抓緊不放。佛陀見其執迷不悟,便離他而去。
那人在“捨”的面前,退縮了,註定不會“得”。可見,做到“捨得”,需要十足的用氣和魄力。
生活畢竟是有件件瑣事構成的,我們不必去為了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去與他人計較:捨去一句抱怨,得到一份舒心;捨去一次爭吵,得到一份寧靜;捨去狹隘的心,得到一份真摯的情。
生活便是由一次次的“捨得”交織而成的多色的花。“捨得”,往小了說,就是放棄一瓶陳醋,得到從鄰家飄來的糖醋魚香;往大了說,就是放下纏身的俗務,得到閑雲野鶴般歡樂的生活。
捨得捨得,寓意深刻,有捨有得,不捨不得,欲求有得,先學取捨。
捨得是一種哲學,一種藝術。
世間萬物,蕓蕓眾生,無有完美,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才能達到和諧,達至統一。
你若真正把握捨與得的機理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與生活的快樂。
要知道:百年人生,不過為一捨一得的重復。
|
|
|
|
|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K4bxx.DRUawVmpLu8HGcvI-/article?mid=4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