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無能


   
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近乎是一種天性。


但是,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導致的是孩子獨立性的缺失和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


有的家庭,父母事無巨細地關照、保護孩子,這樣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使孩子失去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限制了孩子能力的發展,並使得孩子變得無能。


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最好的保鏢是自己。


孩子能不能在社會上站得住腳,與他們獨立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密切相關。


有的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管得太寬,過度的保護使孩子成為溫室裏的花朵,孩子的能力沒有得到發展,一到社會中就相形見絀。


而一些有眼光的家長,則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獨立生存與發展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會不止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景:兒子長得比媽媽還高了,還像個嬰兒一樣偎在媽媽懷裏要這買那,稍不順心就捶胸頓足,旁若無人地又吵又鬧。


某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只因跟堂弟玩電腦時發生了一點爭執,他容忍不下堂弟說他“笨”,便揮刀將堂弟和堂弟的母親一起殺死。


事後法官問他為什麽會為了這樣一句話,連堂弟的母親都不放過?他卻說:“堂弟罵我‘笨,連電腦都不會玩’時,他媽媽在旁邊看著直樂,我當時只想把他們都殺了,就沒有人敢再嘲笑我了。”
 


塑造什麽樣的孩子,主動權在父母手中。

 

面對如此之多的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悲劇,我們與其想現在的孩子都怎麽了,倒不如反思一下現在的父母們都怎麽了?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有兩類父母行為肯定導致兒童後來的人格問題,這就是溺愛和忽視。
 

父母對孩子過多的關註和過度的保護就是溺愛,溺愛剝奪了兒童的獨立性,引起更強烈的自卑感,導致成年後的人格問題。


例如,對孩子的“淘氣”行為,有些父母要麽不管,要麽完全壓制。


他們總是想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玩滑梯時別摔著,別被其他的孩子欺負,企圖回避生活中許多醜陋的現實。


結果,孩子長大後,根本就沒有應付各種生活問題的能力,不能自謀生路,不能自己做出決定,不能應付生活中面臨的日常問題和挫折。


父母捍衛子女,不讓子女們受到痛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度的保護,反而會讓孩子缺乏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愛很重要,但卻無法保證孩子會出現良好的行為。


孩子不但需要有愛心的父母,他們更需要接受過訓練的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有哪些不良影響呢?


(1)影響孩子的社會性


孩子的社會化過程即孩子的心理成熟過程。


兒童的社會性是在其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幼兒離開母親進入夥伴世界,但夥伴關系和母子關系不同。


母子關系是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而夥伴關系則是要求友情、信賴、協調的關系。


幼兒為了在夥伴中保持良好的關系,就得學會某些必要的品質,發展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控制的能力,並發展獨立性,在心理上體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進而主動適應社會並承擔自己的義務。


受到過分保護的兒童,人際交往局限於父母和同胞(獨生子女沒有同胞,接觸面更狹窄),不能從廣泛的交往中體驗他人的情感、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等,進入社會(幼兒園或學校)後,不知道與人交往的手段和方法,從而形成孤僻、依賴、抑郁的性格,甚至產生嚴重的社會行為問題。


(2)壓制孩子的求知欲和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認為:個體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種需要,這種需要的內驅力——動機,由此推動個體產生為滿足其需要的一系列行為。


但是,受到過分保護(限制)的孩子,其父母從各個方面已全部滿足了他的需要,這樣便抑制了他活動的內動力,大大降低了他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並削弱了他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意誌力。


(3)影響兒童的智力發展


人的智力是在社會活動中發展的,過度的保護實際上是限制了兒童智力和心理活動的發展。過度保護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去探索,去努力發展和表現自己的智力。


更糟的是,由於很少有需要自己動腦、動手的情境,這樣的兒童進入社會中常表現軟弱、退讓和懶惰,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不願動腦筋想問題。


一場大學畢業生就業招聘會上,有不少的家長陪著孩子找工作。這不禁讓人想起,常常會看到一家幾口送一個孩子入學,曾經耳聞父母為子女作“陪讀”,而如今連找工作也出現了家長作陪的身影。在感嘆“可憐天下父母心”之餘,我們也不得不深思:難道現在的子女什麽都需要父母“關心”嗎?


甘心“陪讀”、“陪找工作”的家長們用心良苦,原因無非就是一個“擔心”——擔心孩子沒經驗,擔心孩子受挫折,擔心孩子錯過機會。


問題是,孩子的事,家長能都包辦得了嗎?我們曾一度反思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孩子獨立性差的種種弊端。但僅僅有反思還是不夠的,還必須采取切實的行動,要時時處處去培養“小皇帝”、“小公主”們的獨立生存和生活能力,讓他們自己去經受磨礪,去承擔責任,去自理生活。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他們只有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自理自立,老一輩人的“反思”才算有成效。


父母的愛是子女成長途中的陽光,無論何時都讓他感受到你的愛,但愛不等於嬌慣和替代。


嬌慣孩子,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因此我們要很好地把握家庭教育的度。


彈簧的伸縮原理告訴我們,拉力適度,使彈簧的功能保持,拉力過度彈簧將失去了彈性,無力回原。


教育也同樣如此,了解子女是家長教育子女的前提,孩子是成長和發展中的人,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應適合他們的變化,因此只要我們教育的目標不會過高,教育的態度不會過分,註意研究自己孩子的特點,看到孩子的優勢和不足,實事求是的、客觀的因人施教,定一個孩子跳一跳能摸得著的目標,就容易樹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就能激發孩子積極上進的勇氣和決心。


所以,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學會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自己作決定,即便他們有時會做錯,對他們的未來也會大有好處。


否則,他們成年後生活的特點就是“絕對沒有信心、猶豫不決、過度敏感、缺乏耐性、離不開別人的支持”。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JK4bxx.DRUawVmpLu8HGcvI-/article?mid=611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落葉之楓 的頭像
    落葉之楓

    ☆★風吹向落葉。隨風飄落的楓葉。學習的園地-落葉之楓部落格小天地★☆

    落葉之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